ETF頻頻更名不如好好起名
來源:證券日報作者:昌校宇2025-02-06 09:23

進入2025年,已有7家公募機構對旗下27只ETF(交易型開放式指數(shù)基金)的場內簡稱或擴位證券簡稱進行“標準化”更名??此茖こ5暮喎Q調整,實則暴露出部分ETF簡稱存在雷同、冗余、不易辨識等問題。

近年來,ETF市場迎來爆發(fā)式增長,截至2025年2月5日,全市場ETF數(shù)量已突破1000只,總規(guī)模超過3.7萬億元。不過,在快速擴容的同時,ETF命名亂象也逐漸顯現(xiàn),給投資者帶來了諸多困擾。

其一,部分ETF簡稱與標的指數(shù)不匹配,容易造成混淆。比如,“恒生科技30ETF”和“恒生科技ETF”看似不同,實則二者均跟蹤恒生科技指數(shù);再比如,同樣名為“碳中和50ETF”的2只產品,其實分別跟蹤中證內地低碳經濟主題指數(shù)和中證環(huán)保產業(yè)50指數(shù)。

其二,部分ETF簡稱冗長且復雜,可能增加記憶負擔。例如,“滬港深300ETF基金”中的“ETF”已包含“基金”含義,再加上“基金”二字顯得多余;部分ETF命名過分追求“高大上”,在簡稱中加入了“優(yōu)選”“超級成長”等修飾詞,模糊了產品真實的風險收益特征。

其三,部分ETF簡稱缺乏關鍵信息,導致產品辨識度較低。例如,300ETF、滬深300ETF、滬深300指數(shù)ETF都跟蹤滬深300指數(shù),但簡稱中未明確管理人信息,致使投資者難以快速識別發(fā)行主體。

通常情況下,投資者在搜索或下單交易ETF時,首先看到的是ETF簡稱,上述隨意化命名增加篩選難度、營銷化命名掩蓋產品本質、同質化命名導致辨識度不高等問題,既增加了投資者辨識成本,也降低了市場運行效率,亟待通過規(guī)范化命名來解決。

為改善投資者體驗,2025年以來,多家公募機構采用“標的指數(shù)+ETF+管理人名稱”的方式變更旗下ETF簡稱,甚至有機構一次性對17只產品更名,旨在使ETF簡稱更加清晰、簡明、易辨識,便利投資者開展ETF投資。

需要注意的是,“標準化”更名雖是提升投資者體驗的重要一步,但其在過渡期可能帶來的認知偏差、市場混淆、成本增加等影響不容忽視。因此,筆者認為,與其事后更名,不如事前規(guī)范,公募機構可從三方面發(fā)力,有效推動ETF簡稱規(guī)范化,為ETF市場的長期健康發(fā)展奠定堅實基礎。

第一,公募機構需從營銷驅動轉向注重競爭力提升。摒棄花哨命名、過度包裝等吸引眼球的短期行為,專注于指數(shù)跟蹤精度、流動性、費率結構等核心競爭力的培育,提升ETF內在價值,真正構建起以長期持有體驗為導向的產品“貨架”。

第二,在設計之初,公募機構就需明晰ETF產品定位、規(guī)范簡稱。嚴格按照基金的投資標的、投資策略等要素來確定產品簡稱,在確保簡稱與產品實際投資內容相符的同時,充分考慮簡稱的準確性、簡潔性和辨識度,從而降低投資者信息獲取成本,提高投資決策效率。

第三,公募機構需加強投資者教育。提升投資者的金融素養(yǎng),幫助其更好地理解ETF命名含義;引導投資者做出更符合自身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的決策,減少因誤解導致的投資失誤,增強投資者對ETF的信任感和認可度。

責任編輯: 陳勇洲
聲明: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、準確,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,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,據(jù)此操作風險自擔
下載“證券時報”官方APP,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,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(tài),洞察政策信息,把握財富機會。
網友評論
登錄后可以發(fā)言
發(fā)送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
暫無評論
為你推薦
時報熱榜
換一換
    熱點視頻
    換一換